專題文章:美麗提早謝幕,日韓女星早逝,她們為什麼想殺了自己?遠距諮商避免汙名化,可協助危機處理
6134
次閱讀
從有輕生的想法到實際付諸行動,通常不是短時間造成,雖然仍有部分的自殺事件是由於一時衝動,但大多數想死的人是由於日久壓力累積,在無助和無望感的心理氛圍中,逐漸發展出毀滅自己的意念,這時候他內心已形成一套很穩定的,雖不理性但自認合理的邏輯和價值觀,不容易以一般的道理勸說就能轉圜。
今年七月份的時候,日本當紅男星三蒲春馬突然在家中去世,後來根據遺書等跡象判斷死因應是自殺,近日在日本、韓國也有知名女星自殺身亡,剛好這三位明星演出的戲劇我都看過也有印象,難免感覺衝擊和惋惜。隨之而來的,各界紛紛惴測這些明星的死因,然而引發自殺動機和行為的原因常不是單一事件引起,通常是多重因素相乘和長期壓力累積,形成心理質變逐漸醞釀而成。
日積月累的壓力令人形成穩定、不理性但自認合理的邏輯和價值觀
因為從有輕生的想法到實際付諸行動,通常不是短時間造成,雖然仍有部分的自殺事件是由於一時衝動,但大多數想死的人是由於日久壓力累積,在無助和無望感的心理氛圍中,逐漸發展出毀滅自己的意念,這時候他內心已形成一套很穩定的,雖不理性但自認合理的邏輯和價值觀,不容易以一般的道理勸說就能轉圜。
我們通常以為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,可能難以理解怎麼有人會有放棄生命的想法和作為,況且人生還有那麼多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選項,怎麼捨得一下全都放棄。不過換個角度看,想自殺的人仍是將某種理想狀態投射到死亡這件事情上,雖然想法有所扭曲,但的確有其合理化的過程。例如,有人因重病久治不愈,除了疾病症狀的困擾,也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,愧對家人,但是絕望之際卻又生出一種奇怪的冀望,反而帶給他神奇的力量和解脫之感。在他心裡的對話可能是像這樣推衍的:「我生病是這麼糟糕,我害到了我的親人」,「如果我死了,親人就不會被我拖累」,「那麼沒有我,大家才會得到幸福」,「所以我不存在是一件好事」,「至少有一件對的事值得我去努力!」,「我只要把這件事做到了,所有的問題也全部解決了,這是屬於我的成功!」,如果心理壓力持續未得緩解,這樣的想法推衍下去就會慢慢發展為自殺的計畫和行動。
對絕望賦予的意義將會支持他們決心尋死
有自殺意念的人常會忍不住向身邊的人透露一二,有些訊息很明確,有些則隱微,卻都在傳達他們打算探索另一種可能性,要讓自己消失。因為不確定,他們便想找人說,也想聽聽看別人怎麼說。想自殺的人對於自身的痛苦經歷和試圖結束生命的絕望,都有很個人的特殊意義,不單純只是想逃避問題,或者可以說對絕望賦予的意義將會支持他們決心去尋死。因此需要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,才能理解和體會他們為何如此。
在我的諮商經驗裡,當我能信任個案即使傷害自己,仍是源於一個良好和正向的動機,也傳達我的信任給個案了解時,就會瓦解他本來閉鎖和坐困愁城的心理狀態,我們會形成雙向的交流,能修正彼此的意見,相互調整,也相互改變,在這個共鳴的時候我便有機會進一步影響和協助個案。雖然心理議題的處理有賴專業協助,但社會大眾仍可就自殺個案的心理層面多一些了解,如此對於自殺防治少一分迷思與害怕,便多一分警覺與助力。
當我們遇到類似的狀況,有人向我們閃現想輕生的訊號時,只須冷靜和耐心聆聽,即使一開始無法理解也儘量尊重對方的經驗,光是這樣的態度,和雙向交談的互動過程,對有自殺意念的人來說便是很好的幫助了。
一問二應三轉介,身心醫療,自殺危機處理,遠距醫療,遠距諮商,聊聊心理治療所
本文作者
吳舜雯,諮商心理師,諮心字第001942號,台東大學教育系所諮商心理學碩士,長照居家服務心理師,堅定又柔美的形象深植孤絕的人心,同理並使絕望依附其上,再行調整與開解。專長:關係議題、心理復健、創傷復原、自殺危機處遇、情緒困擾、生活適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