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文章:不變成直升機父母或怪獸家長,如何建立良好親子溝通?

作者:info於 2017年02月19日 16:00:00
1647
次閱讀

心理師不直接給答案,透過傾聽與提問,帶著個案去評估與覺察自身的景況,再去探索可能利用的內、外在資源,如何促進親子關係、建立良好親子溝通,這兩大根本,家長做到了嗎?




廣播節目中暢談如何度過選填志願的親子拉鋸與拔河,重點在於有品質的溝通和關係,主持人問,如果不談太久遠以後的事情,聽眾朋友們眼下可以怎麼做?如何建立良好親子溝通?有何具體建議?


當下我竟語塞,主持人馬上解圍,提供自己家裡的例子,例如:家庭中遇到重大決策時,利用家庭會議來練習團體討論,家長學習傾聽,孩子學習表達。這是很好的建議,每個家庭也值得多試著這樣做。但是,心理師為什麼當場回答不出來呢?


傾聽與提問,不直接給答案

首先,心理師的工作模式是以傾聽提問為主,若在治療或諮商現場,個案如此問我,我會問:

「你的家庭裡過去都怎麼做呢?」

「採用過哪些方法?優點、缺點如何?」

「孩子的反應如何?配偶的反應如何?」

「印象中有哪一次家庭討論結果很好?你覺得導致成功的因素是什麼?」

「有哪一次家庭討論結果很糟?你覺得是什麼導致氣氛這麼差?你想要如何調整或改變嗎?」

心理師通常不會直接給答案,而是帶著個案去探索問題,帶著個案去評估與覺察自身的景況,再去探索可能利用的內、外在資源。


兩大根本:欣賞與界限



再來,心理師永遠在思索更為根本的問題,如何建立良好親子溝通?促進親子關係?我想,做到兩大根本即可,一是「欣賞」,二是「界限」。欣賞並非永無止境、無所分別的「你好棒」,而是看見孩子的動機與情緒,給予口頭指稱和認證,例如:「我看見你很努力,一在想要自己試試看,沒有完成你感到很懊惱,是嗎?」

界限指的是責任範圍,家長從明確的何種行為可做,何種行為不可做,來建立起孩子的責任和信任感,界限也可以幫助家長聚焦於行為,而非對人格或特質貼標籤,例如:「寫完功課才能看電視」,而不是說「你真是個貪玩的小孩,以後怎麼能成大器呢?我們兩老將來怎麼指望你?生了你這種小孩真是前輩子欠債...」很多家長後來會出現恨鐵不成鋼、自暴自棄的叨唸,這不會促成正向行為,只會成為一個囉嗦的家長,親子關係愈拉愈遠。


我想,做到了根本,有沒有家庭會議都無所謂,愛與關懷無所謂形式,透過欣賞界限,來建立良好親子溝通與促進有品質的關係。



本文作者

張銘倫 臨床心理師,喜歡觀察每一種人際關係,常常被小宇宙生命體所啟發。2018年四月起於獨資的心理治療所執業。



不變成直升機父母或怪獸家長,如何建立良好親子溝通?